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

从CES看AI风向,一位硅谷华裔投资人眼中的英伟达和投资机会

出品 | 搜狐科技作者 | 梁昌均编辑 | 杨锦“今年CES跟去年相比,最大的变化就是以AI为中心。”谈及今年的科技“春晚”,硅谷华裔投资人、Foothill Ventures(清源创投)创始人合伙人王金林对搜狐科技表示。

出品 | 搜狐科技

作者 | 梁昌均

编辑 | 杨锦

“今年CES跟去年相比,最大的变化就是以AI为中心。”谈及今年的科技“春晚”,硅谷华裔投资人、Foothill Ventures(清源创投)创始人合伙人王金林对搜狐科技表示。

Foothill Ventures是硅谷一家具有华人背景的风投基金,在美国专注于深科技投资,投出过文远知行、AI芯片公司D-Matrix(微软、三星、淡马锡等投资)等独角兽和上市公司。

作为科技投资人,王金林参加过多届CES,而今年吸引他很大程度是因为AI。他希望从CES展示的终端产品,看到AI技术链条更为上游的发展,回溯投资方向。最近,Foothill Ventures刚超募完成上亿美元的新基金,为未来投资积累好了弹药。

从CES看AI风向,一位硅谷华裔投资人眼中的英伟达和投资机会王金林体验CES上的AI应用

展开全文

因此,王金林除了看看投资公司的最新情况,还看了不少消费级产品,如受到追捧的AI眼镜、机器人等。他认为,AI应用的创业机会一直在。

以下是他在交流中分享的CES见闻,以及关于AI技术、应用和创业的十条最新洞察。

1、今年CES最大的变化就是以AI为中心,底层基建,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架构,以及应用都在齐头并进往前走。2025年,AI大模型应用将进入早期的全面爆发阶段。

2、大模型竞赛还没有止步,将会继续往前,它会比电这样的基础设施更加基础设施。随着应用爆发,推理对大基建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。

3、英伟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,今天还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,但创新永远相对分散,不可能一家公司拥有所有创新。未来5年~10年,新的AI数据中心将进一步优化,新的技术都会进去。

4、C端在美国经常是赢者通吃,B端可以有非常大的差异化。大模型出来之后,软件投资变得更难,创业机会相较以前的SaaS时代减少,找到应用场景和数据是关键。

5、AI作为基础设施,还是企业软件服务形态,解决不了中国To B市场商业模式的问题。中国C端应用做得非常好,挑战在于大模型公司如何能够跟大公司的生态结合起来,同时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。

6、技术的发展是从硬件走向软件,再走向服务。这三个方向,都有机会,但投资逻辑不一样。美国投资人更多聚焦于服务和软件,投硬件的VC相对较少,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门槛相对高,需要对技术和生态要有很深的理解。

7、AI眼镜是将来可以期待的应用,但面临消费者接受和磨合的过程,展示、交互、内容等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,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。

8、机器人不用纠结人形和非人形,黄仁勋提到的物理AI非常重要,因为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数据非常少,采集到的三维数据也非常少。这是巨大挑战,但也有想象空间和投资机会。

9、中美都把大模型视为基建,进入淘汰赛的节点差不多。做大模型对资金量需求非常大,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背景,以及数据。如果哪家大模型公司决定转型,或死的比较早,可能就是这些方面不处于头部。

10、做AI应用,创业机会一直在。创业没有好或坏的时候,但要跟着风口。在大模型领域,美国软件创业好的机会不如以前多。中国的企业级应用如果能够崛起的话,机会巨大。

以下为访谈精编内容:

搜狐科技:CES这几天逛下来,您觉得今年CES最大变化或感受到的趋势是什么?

王金林:今年跟去年相比,最大的变化就是以AI为中心。大家都认为生成式AI是未来技术的主要推动力,底层基建,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架构,应用都在齐头并进。

CES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和解决方案,我也看到了Robotics在智能家居、工业场景的应用,都有多模态、生成式AI作为基础。我认为,今年AI大模型应用会进入早期的全面爆发阶段。

搜狐科技:您这边关注科技投资,包括AI,CES上有没有看到比较感兴趣的投资方向?

王金林:我们非常聚焦To B,关注AI基础设施比较多,包括数据中心,AI芯片。黄仁勋演讲提到了非常振奋人心的算力的进步,新一代的架构风起云涌,如存算一体——数据和存储的融合,光模块也会有长足发展。

当然,英伟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,今天还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,但创新永远是相对分散,不可能一家公司拥有所有的创新。未来5年~10年,新的AI的数据中心将进一步优化,这些新的技术都会进去。

随着大家都用AI,数据中心会迎来扩建和投资的机会,能源需求巨大,这块我们也投了比较多的的电池公司。我也见了做机器人大模型的公司,提供机器人的大脑,这些都比较感兴趣。

搜狐科技:黄仁勋在演讲中认为Scaling law会继续推动算力增长,业内一直在讨论Scaling law放缓,您对这个事怎么看?

王金林:老黄讲的趋势我是认同的,包括前段时间山姆·奥特曼提到了AGI会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实现,我觉得这让大家觉得大模型的竞赛还没有止步,继续往前。

有人把大模型跟电相比,我觉得大模型跟电不太一样,它会比电这样的基础设施更加基础设施,最后大模型可能就是那么几家。训练需求不会像最开始那样踊跃,随着应用爆发,推理对大基建的需求一定会爆发式增长,这也是为什么储能在AI时代成为重要技术的原因。

搜狐科技:今年CES上好玩的AI硬件挺多,比如AI眼镜,您在CES上体验的感觉怎么样?

王金林:最近Ray-Ban的成功,让大家对AI眼镜慢慢接受,将来是可以期待的应用。但还是面临消费者接受和中间磨合的过程。比如应用场景是什么,要做什么功能,交互也比较难。

CES上我看到有眼镜,你跟我说话,我要操作眼镜,摁按钮,没摁准可能又要再摁一次,这个过程就被分散注意力了。AI眼镜的展示、交互、内容,随着技术进步,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。如果苹果转型做AI眼镜,或Ray-Ban,我都比较期待。

搜狐科技:CES上还有很多比较小众有趣的AI硬件,比如偏陪伴类的AI玩具、AI戒指,这些是比较好的创业机会吗?

王金林:大厂在找增长引擎的时候,如果某个品类可以做得非常大,一定会去做。小公司包袱更轻,可以通过众筹或VC来做。如果不能做成爆款,可能做成Lifestyle生意(相对于风投加持的高增长生意),还是有人愿意买单。如果做成爆款,大公司看到后收购,可以继续做大做强,这在To C硬件里还是值得去尝试。

搜狐科技:人形机器人也算是AI硬件,黄仁勋就非常看好。CES上也有很多机器人产品,您怎么看这块的挑战?有哪些投资机会?

王金林:我们对人形和非人形不是那么纠结,当然人形还是具有很大优势。这块老黄提到了非常宏伟的物理AI,这非常重要,因为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数据非常少,采集的三维数据非常少。业内也在想各种办法,比方通过人叠衣服、倒咖啡去收集数据,通过视频提取三维数据来做训练。

物理AI是一个巨大挑战,但也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。我们有投资机械臂的智能化软件,也在看具有收集数据能力,或者在物理空间里能用比较好的技术方法解决数据问题的企业。

搜狐科技:您提到AI应用会大爆发,美国大模型公司在B端和C端的落地有什么差异吗?

王金林:美国大模型B端和C端基本齐头并进,有公司同时做C端和B端,做得非常好,比如OpenAI。C端在美国经常是赢者通吃,B端不太一样,提供服务可以有非常大的差异化。Anthropic融资非常顺利,估值增长非常快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B端收入增长曲线非常快。另一家大模型公司Cohere,完全专注ToB,Oracle的企业服务就是全面接入Cohere。

但能同时做的还是少数,很多小公司不具备这样的基因。所以我们投早期公司,对创始团队最开始的聚焦就非常看重。

搜狐科技:To B更多是软件形态,软件服务在美国非常成熟。AI时代,软件投资难度更大了吗?这次CES上看到的创业公司多吗?

王金林:大模型出来后,我觉得软件投资更难,底层的差异化优势就不在了。现在能够拥有的差异化有两个,第一,能否找到一个应用场景,理解得比较深刻,把产品做得非常好。第二,数据,它尤其重要或更加重要,两个缺一不可,会形成相对较高的门槛。

现在机会相较以前的SaaS时代已经比较少了。SaaS基本把绝大部分应用场景都用软件的方式重新写了一遍,跑出来的这些大公司,软件可能并不一定最好用,但手上有大量用户数据。这些公司在Gen AI阶段,很容易把原来的应用场景接入大模型,让它更加优化,更加好用。所以今天做软件服务的门槛在变高,找到应用场景和数据是关键。

搜狐科技:您不投资做C端硬件的公司,美国关注这块的VC多吗?投软件或硬件,考虑的点有什么不同?

王金林: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从硬件走向软件,再走向服务。硬件周期相对比较长,软件整体投入成本比较低,服务也不太一样,从估值、周期到回报、投资逻辑都不太一样。

这三个方向,都有机会,但美国投资人更多聚焦于服务和软件,投硬件的VC比较少。这是个供需问题,硬件创业公司相对没那么多,投资门槛也相对高,需要对技术和生态要有很深的理解如果。供需匹配好的话,可能也是比较好的投资赛道。

搜狐科技:美国大模型创业公司,如OpenAI、Anthropic或马斯克的xAI,一直获得巨额融资,国内公司好像有点后继乏力,有公司已退出大模型竞争,您怎么这种市场差异?

王金林:做大模型的公司,对资金量的需求非常大,同时团队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背景,并要有很多很好的数据。很多人对xAI比较看好,因为它拥有特斯拉、推特的大量数据入口。OpenAI具有很大的先发优势,用了大量互联网数据。如果说哪家大模型决定转型,或者说死的比较早,可能在这些方面不处于头部。

搜狐科技:从大模型淘汰赛节点来看的话,是不是国内会相对更早进入到这个阶段?

王金林:中美都把大模型看成基建,两边会差不多。美国这边做大模型的几乎没有了,所谓大模型的百花齐放,很多慢慢都会没有太大后劲。

更重要的是大模型应用。美国To B企业级应用得天独厚,中国To B市场尤其是软件尚未起来。有解释是企业付费意愿不高,导致SaaS没起来。AI作为基础设施,还是种企业软件服务形态,依然解决不了商业模式的问题。

中国C端应用做得非常好,但比较大的公司各有各的生态,如腾讯生态、蚂蚁生态等。大模型公司如何跟这些生态结合起来,同时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,是一个挑战。

搜狐科技:CES很多都是初创企业,在技术放缓趋势下,2025年还是AI创业的窗口期吗?

王金林:创业没有好或坏的时候,但创业一定是跟着风口,在风口上创业,相当于后面有人推,逆着风口创业,会做得很辛苦。

做AI应用,机会一直在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在大模型领域,美国软件创业,相对来说优质企业不如以前多。中国的企业级应用如果能够崛起,机会巨大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2024.bbs8.xyz/13026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