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刘少奇之子刘源来看望杨尚昆,杨尚昆看着刘源那张和刘少奇十分相似的面庞,直截了当地开口问道。
听到这个问题,刘源呆愣在了原地,当时他是如何回答的?
杨尚昆问的这个问题,刘源私底下想了很多次,却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答案。
杨尚昆和刘源的父亲刘少奇是相识多年的老战友,1930年,刘少奇去莫斯科开会,组织派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杨尚昆为刘少奇担任翻译,两人就这么相识了。
经过短暂的相处,杨尚昆发现刘少奇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不苟言笑,实际上是个热心肠,非常上进好学,“勤奋”两个字用来形容刘少奇最合适不过。
1931年,留学归来的杨尚昆出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,和刘少奇成了上下级,两个人一起工作,一起为革命奋斗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,再到新中国成立,杨尚昆一直在刘少奇左右,两个人的并肩战斗史就是新中国的革命历史,杨尚昆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了解刘少奇的人之一。
上世纪90年代,杨尚昆决定撰写回忆录,由于他和刘少奇关系亲密,撰写个人历史的时候,或多或少地要牵扯到和刘少奇有关的事情。
60年代之前的事情还好说,60年代之后关于刘少奇的内容就得好好斟酌一下,这为杨尚昆撰写回忆录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麻烦和困难。
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,杨尚昆经常找老友谈话,聊一聊往事,可惜的是,此时刘少奇已经不在了,杨尚昆只能找到刘少奇的儿子刘源。
1996年,刘源上门拜访杨尚昆,杨尚昆十分高兴,拉着刘源的手聊个不停。
刘源眉眼之间和刘少奇很是相似,杨尚昆看着他就想起了老战友的脸,感慨万分地说道:“你和你爸爸长得像,但性格完全不一样,你爸爸勤奋好学,我们谁都比不上。”
听到杨尚昆这么说,刘源叹了口气,附和道:“在我儿时的印象里,不管每天忙到多晚,父亲都要看书,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!”
“源儿,你知道当年为什么要打倒你爸爸吗?”杨尚昆突然开口问道。
听到这个问题,刘源露出了疑惑的神情,说实话,这些年里他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问题,给出很多假设,却一直没能得出准确的答案。
刘源摇了摇头,说道:“我不知道。”
杨尚昆听到他这样回答,叹气道:“想不通,真是想不通啊!”
在这个问题上,杨尚昆也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,他的回忆录、他的谈话记录,都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很多年后,艾跃进倒是公开谈论这个话题,艾公是这么说的:“这不是个人问题,也不是权力之争,而是路线问题,路线不同产生了分歧……”
如今看来,或许只有艾跃进的这个答案较为权威合理。